宮頸糜爛的外表特征也有很大差異。臨床工作中常將宮頸表面柱狀上皮生長緩慢,僅為較正常的單層柱狀上皮覆蓋,外觀平坦,表面潮紅、光滑的這一類型稱為單純型糜爛。如柱狀上皮生長速度快,并向間質生長,形成腺體增生、擴張,肉眼觀表面呈細小顆粒狀,稱為顆粒狀糜爛,或濾泡型糜爛。
當胚胎發育至第6-7個月時,宮頸的柱狀上皮已具備了分泌功能。在妊娠晚期,這些柱狀上皮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宮頸粘膜柱狀上皮增生,開始向宮頸口外方生長,并超越了宮頸外口,因此在新生女嬰約有1/3宮頸外觀類似成人的宮頸糜爛。由于此時并不存在裂傷、感染等形成宮頸糜爛的因素,故把這種糜爛稱為先天性糜爛出生后來自母體的雌激素影響逐漸消退,新生女嬰的這種糜爛也自行消退。
糜爛多見于妊娠期,產后大部分都能自行消退。由于病因不同,其臨床表現多少有一些差異。此類患者的白帶也會增多,但白帶的性質為清亮粘液狀,緊緊貼附于宮頸表面,不易擦掉。病理檢查時柱狀上皮細胞下沒有炎癥細胞浸潤,而有腺體和間質增生。說明這種糜爛可能和內分泌改變有一定聯系,而和炎癥似無直接關系。當然在糜爛的基礎上很容易繼發炎癥感染,但這種炎癥表現只是結果,而不是糜爛的原因。
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分由于細菌侵入引發感染所致的一種婦科常見疾病。此病癥狀為白帶增多,腰痛,下腹部墜痛等,而且此病在月經前、排便及性交時會加重。
先天性宮頸糜爛:
在胎兒發育期,除陰道上皮外,其它生殖道上皮皆起源于體腔上皮。當胚胎發育至第3或第4個月時,子宮頸管內的圓柱狀上皮和宮頸陰道部表面的鱗狀上皮已經可以明顯地區分,此時兩型上皮的交界處不是在宮口,而是位于子宮頸管內。
后天性宮頸糜爛:
后天性糜爛是和先天性糜爛相對而言,多發生在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年齡婦女,宮頸管柱狀上皮受卵巢產生的雌激素影響而出現過度增生,超過宮頸外口,從而使宮頸外口呈糜爛狀。此種糜爛的外觀與炎癥引起的糜爛無異,只是引起糜爛的原因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