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婦女盆腔中最多見的良性腫瘤,可在任何年齡的婦女中發生,在治療過的患者中,最小的是19歲,最大的80歲。一般多見于30-40歲之間的婦女,以40-50歲發生率最高。子宮肌瘤病因未明,可能與女性雌激素有關。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本病的認識也明顯提高,但其發病率卻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已成為婦科常見病之一。
由上可見,子宮肌瘤對生育的確有一定影響,應當積極治療。
對于年齡在40歲以下、有生育要求、生殖器功能正常的患者,為避免肌瘤生長過大,及時剔除肌瘤可改善生育功能,并可預防日后妊娠時肌瘤發生紅色變性或繼發感染。有些患者擔心肌瘤數目多而不適合手術,其實只要細心操作,并不妨礙手術切除。隨著微創手術的開展和手術方式的改進,許多肌瘤可通過腹腔鏡或宮腔鏡摘除,對病人的創傷較以前大大減少了。
肌瘤剔除術后復發者占30.4%,大部分是在5年以后復發,手術時年齡小于30歲或多發性肌瘤者更易復發。雖然剔除肌瘤后,患者生育機能可以改善,但由于機體內仍存在某些有利于肌瘤生長的因素,間隔一定時間后肌瘤又可能生長,因此于術后3年內受孕為宜。近80%的患者可以維持妊娠至足月。
許多患者擔心手術疤痕在妊娠或分娩時會破裂,但研究表明,術后1年后妊娠的子宮破裂發生率僅為1.5%。因此,肌瘤剔除后的婦女在醫生指導下,可于術后避孕半年或一年后懷孕。若在妊娠、分娩期出現腹部壓痛或劇痛,則要警惕子宮破裂的可能。
子宮肌瘤的發生率大約占育齡婦女的20%~25%,多數發生在年齡30~50歲之間。肌瘤是否影響受孕,與肌瘤的部位、大小、數目有關。例如宮頸肌瘤可影響精子進入宮腔,黏膜下肌瘤易使子宮內膜感染而不利于孕卵著床,巨型多發性子宮肌瘤易使輸卵管間質部被擠壓而妨礙精子通過。有些學者認為,子宮肌瘤可以使肌壁或內膜靜脈充血擴張,導致子宮內環境改變而不利于孕卵著床;或使胚胎發育供血不足而致流產,流產的發生率是非肌瘤孕婦的2~3倍,且常為不完全流產。大的肌層內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可妨礙胎兒在宮內活動,造成胎位不正,如橫位、臀位等,使剖宮產增加。在分娩過程中,由于肌瘤影響子宮的正常收縮,可使產程延長;嵌頓在盆腔內的肌瘤可以阻塞產道,造成難產。肌瘤還可影響產后子宮收縮,引起產后出血或子宮復舊不良。若影響宮腔引流或肌瘤表面發生潰瘍,還易發生感染。
妊娠對肌瘤也有一定影響。妊娠后子宮肌瘤組織水腫,平滑肌細胞肥大,故肌瘤常伴隨子宮增大而增大;由于肌瘤在妊娠期增大較快而供血不足,以致出現退行性變,其中以紅色樣變最常見,患者可出現發熱、頭痛、嘔吐、局部壓痛及白細胞升高等急腹癥癥狀。